2008年12月21日

苗繡






簡介


  1. 苗族的刺繡藝術,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


  2. 苗家姑娘個個會繡花。由於環境的薰陶,苗族女孩四五歲就跟著母親、姐姐和嫂嫂學繡花了。到了七八歲,她們的繡品就可以鑲在自己或別人的衣裙上了。


  3. 苗族喜愛刺繡就像喜愛唱歌一樣,幾乎視若生命的一部分。


  4. 傳說苗民南遷,有位叫蘭娟的女首領為了記住遷徙跋涉的路途經歷,想出了用彩線記事的辦法,過黃河繡條黃線,過長江繡條藍線,翻山越嶺也繡個符號標記,待最後抵達可以落腳的聚居地時,從衣領到褲腳已全部繡滿。從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親手繡制的盛裝,為的是緬懷離去的故土,紀念英勇聰慧的前輩,同時也為了承繼前輩流傳下的這份美麗,不忘祖業,激勵後人。

藝術特色


  1. 苗繡以五色彩線織成,圖形主要是規則的若干基本幾何圖形組成(花草圖案極少)。幾何圖案的基本圖形多為方形、棱形、螺形、十字形、之字形等。


  2. 苗族婦女刺繡不打底稿,也不必先描畫草圖,全憑自己天生的悟性,嫺熟的技藝和非凡的記憶力,數著底布上的經緯線挑繡。她們憑藉豐富的想像力,佈局謀篇,將一個個單獨的局部的圖形巧妙組合,形成一個豐滿的繡品,達到和諧完美的境地,美觀大方。


  3. 苗繡最講究對稱美、充實美和豔麗美。
    對稱美:上下左右不論圖形、色彩、空間,都完全要求對稱.
    充實美:整個繡品不留空白.
    豔麗美:用色大膽,大紅大綠,鮮亮奪目.


  4. 苗繡主要用來鑲嵌服裝的衣領、衣襟、衣袖、帕邊、裙腳、護船邊等部位,亦可用它來縫製挎包、錢包等。一件布料價格平平的上衣,一條普通麻布製成的褶裙一旦鑲上了苗繡,便會光彩奪目,身價百倍。


  5. 苗繡顯示了苗族婦女高精的工藝水準。

苗繡的風格和技巧


  • 苗族刺繡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技巧。


  • 針法很多,有平繡、辮繡、結繡、纏繡、縐繡、貼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來種。


  • 圖案有視為吉祥的麒麟、龍、鳳和常見的蟲、魚、花卉、挑子、石榴等。


  • 顏色有大紅、水紅、紫紅、深藍、淺藍、深綠、淺綠、橙黃、深黃等。


  • 一般以綢緞作底,繪上或貼上圖案,因此剪紙又成了婦女們必須掌握的一種藝術。


  • 刺繡有平繡凸繡之分。


  • 平繡流行面很廣,湖南、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的苗族都用此法,其中以黔東的舞陽河、清水江流域及關嶺、文山等地最為突出。


  • 凸繡是在底布上多鋪幾層紙花,使所繡花卉凸出,有立體感。(黔東有的喜繡大花,繡成後,再用金線圍著花瓣邊緣綴上,花朵就格外醒目了。城步苗族的刺繡,多以青、藍布作底,繡出五彩花紋。)


  • 有一些刺繡針法,與其他民族不同,如辯繡、結繡、貼花、堆花等。
    辮繡:先將八或十二根染色絲線先編成“辮子”,然後將它迴旋滿綴于底布成花。
    結繡:插針後,以線在針頭挽數結,然後抽針,如此反復插滿花結。
    (是否同打子繡?)
    貼花:用彩色絲片剪作許多等腰三角形,如葵花米大的小瓣貼在底布上,再在其周圍密繡一圈,紋樣多為幾何圖形。主要流行於爐山、丹寨、麻江、雷山等縣的部分地區。
    堆花:用緞子剪作花瓣,貼上較小的布殼,邊沿往裏折,再層層堆疊,綴成後,花瓣逐層凸出,就像木雕一樣,主要用作袖花,流行於凱裏市翁項一帶。


依地域分類


1. 雷山苗繡

  貴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地處黔東南,是苗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全縣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3.6%。雷山縣因所轄的雷公山和苗寨聞名。因常年在桃源般的雷公山懷中生息,雷山苗的苗繡自然也就有了一番不一樣的風情。

  1. 雷山苗族的服飾至今仍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傳統風格。


  2. 雷山苗裝由苗衣百摺裙、和極副富特色的彩帶裙組成。


  3. 雷山苗族服飾按結構和風格劃分,主要有長裙、中裙、短裙、超短裙四種,也稱西江型、也蒙型、公統型、大塘型。


  4. 雷山苗族刺繡的圖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運用各種變形誇張手法,並大膽使用多維立體造型型中型的複合手段及比喻、暗喻、借喻、象徵等的表達技巧,體現出別具民族風格的審美情趣。


  5. 精美絕倫的刺繡技藝在技法上也是百花爭鳴,雙針鎖繡、辮繡、平繡、皺繡、堆繡、拼貼、都經常能在雷山苗繡中看到。


  6. 紋飾上多數是各種動植物和吉祥之物,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極為少見的文字衣,這些文字或是充滿了歡慶祝福、或是沾沾自喜、或是抱負遠大、還有的不知所云;更有甚者,青天白日旗和"上中下正"之字型大小也赫然在目。


  7. 璀璨奪目的銀飾讓人讚歎不已。

2、花溪苗繡

  貴陽市花溪苗族挑花技藝在貴州苗族刺繡技藝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據史書記載:苗族先祖九黎部落原居黃河流域,由於在與外族爭戰中多次敗北,逐漸西遷,部分支系進入今貴州境內,其中一個自稱為"謀"(他族稱之為"花苗")的支系定居在格洛格桑(今貴陽)。


  • 花苗原先主要用蠟染來裝扮自身。


  • 後發現挑花色彩更豐富,表現力也更強,便開始在蠟染圖案網底上進行挑花,挑花漸從蠟染脫胎,形成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語言。


  • 常見的挑花圖案有豬蹄杈、牛蹄杈、牛頭、羊頭、狗頭、冰雪花、刺藜花、浮萍、荷花、稻穗、蕎子花、銅鼓、燈籠、銀杈、銅錢、太陽、青蛙、水爬蟲、螃蟹、燕子、樓閣、田園、橋樑、河流、苗王印等。


  • 花溪苗族挑花技藝具有追念先祖記錄歷史表達愛情美化自身等功用,同時又有很強的裝飾性。


  • 十字繡為基本針法,數紗而繡,不用底稿,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技法,使整件挑花作品顯得更加美觀精巧。


  • 花溪苗族挑花的藝術風格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早期:1900年以前,這一時期挑花底布為自織青色麻布,色彩單純雅致,以銀色調為主,白色中點綴有小面積的彩色,構圖嚴謹,圖幾何化、程式化的特徵 .
    中期:1900年至1966年,這一時期挑花底布仍多為青色麻布,也有少量青色土棉布,色彩熱烈華麗,多以紅色調為主,配以黃、綠、白等色絲線,構圖較前期活潑,圖案更加豐富。
    晚期:1967年以後,這一時期挑花底布色彩和質地都呈多樣化趨勢,增加了紅、藍、黃、白、黑等色機織布,甚至使用塑膠窗紗粗麻袋布做底布,挑繡用的彩線除了蠶絲線又增加了十字線毛線,構圖更加自由,圖案更加多樣化,有的藝人還開始摹仿現代織物上的寫實圖案製作挑花。 (製作材料多樣化)


  • 由於苗族沒有文字,花溪苗族挑花成了本民族歷史和傳說的載體,獨特的挑花貫首服也成為這支苗族的識別標記和象徵。


  • 挑花在花溪苗族的日常生活、節日慶典及擇偶、婚喪、宗教等儀式中得到廣泛的運用,有著很強的實用價值。


  • 花溪苗族婦女在製作挑花時,不但注重繼承本民族的藝術傳統,而且還善於發揮想像力,大膽地進行再創作,幾乎找不到兩幅完全雷同的作品,使得挑花有著較強的藝術性和獨創性。

3、劍河苗繡

  劍河縣苗族錫繡主要分佈於貴州省劍河縣境內的南寨、敏洞、觀麼等鄉鎮,已流傳了五六百年。


  1. 錫繡藏青色棉織布為載體,先用棉紡線在布上按傳統圖案穿線挑花,然後將金屬錫絲條繡綴於圖案中,再用黑、紅、藍、綠四色蠶絲線在圖案空隙處繡成彩色的花朵。


  2. 銀白色的錫絲繡在藏青色布料上,對比鮮明,明亮耀眼,光澤度好,質感強烈,使布料看上去酷似銀質,與銀帽銀耳環銀項圈銀鎖鏈銀手鐲相配,極其華麗高貴。


  3. 錫繡工藝獨特,手工精細,圖案清晰,做工複雜,用料特殊


  4. 苗族錫繡是用金屬錫絲條(不用蠶絲線)在藏青棉布挑花圖案上刺繡而成,其核心圖案猶如一座迷宮,變化莫測,耐人尋味,寓意深刻,充滿強烈的神秘意味。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25979.htm

2008年12月6日

初識書法(二)




1. 中國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從以漢字為依托的角度看,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但是這種獨特性並不妨礙不認識漢字的人欣賞中國書法。


2. 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里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3. 以漢字為依托,是中國書法區別于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標誌。


4. 書法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藝術,有自身悠久、深厚的傳統,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5. 在中國古代,書法具有非常高的參與程度,一般的知識分子都付出不同程度的努力學習書法,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書法家


6. 中國自從以來的各個朝代,都相當多的書法作品被創造出來;其中最優秀者成為皇室貴族文人最珍貴的收藏品。此外,中國書法有豐富、完整、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這表明書法在中國古代已是一門很成熟的藝術。



中國書法有非常好的生活基礎,很多完美的書法作品是以書信手稿、文、墓誌銘牌匾屏風、室內裝飾品等形式存在的,這些作品大多具有文字內容和書法的藝術美相得益彰的特點。中國書法與中國繪畫篆刻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相互影響。
中國書法受到中國古代當權者和知識分子的重視,具有一定的書法水平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基本素質之一。很多皇帝本人非常重視書法的學習,有的皇帝甚至有很高的水平,是有名的書法家。中國書法直接影響了日本韓國等地書法的發展,尤其是其中以漢字為書寫內容的部分。


商朝--甲古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認為是現代漢字的初型,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是現存中國古代最成熟的一種文字。甲骨文的形狀會因甲骨分期而略有差異,大致為武丁時期的甲骨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甲骨數量最多的時期。


商朝末年--金文

金文亦稱「銘文」或「鐘鼎文」,乃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承接甲骨文而起。初始於末,盛于西周,記錄的內容與當時社會,尤其是王公貴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多為祀典、賜命、征伐、圍獵及契約之事。




秦朝--篆書

中國書法樣式。中文書寫這古老樣式,現今仍然經常用在藝術家之。篆書,有大篆小篆之分。

大篆被認爲在周宣王期間以籀文的形式系統化。它們以垂直規則出現的瘦長字體描繪。
小篆在中國第一皇帝秦始皇的王朝期間由李斯系統化。



漢朝--隸書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




漢朝--草書(cursive scripts)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從漢代初期,書寫隸書時有時才「草率」地書寫而形成的。


  1. 「章草」: 由於漢章帝喜好草書,因此被稱為「章草」,是一種隸書草書。章草字字獨立,接近於行草,但對難寫之字簡化不多,書寫不變。

  2. 今草」: 即楷書草書,寫字迅速,往往上下字連寫,末筆與起筆相呼應,每個字一般也有簡化的規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時不易辨認。


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草書稱為今草


今草簡化的基本方法是對楷書的部首採用簡單的草書符號代用,代入繁體楷書中(儘管草書出現得不比楷書晚),往往許多楷書部首可以用一個草書符號代用,為了方便,字的結構也有所變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較難辨認。草書符號的整理可以查閱《標準草書》。




後漢--行書(running)

  1. 行書是幾乎和楷書同時出現的字體,由於楷書書寫較慢,只用於正式文章或公文。在一般人平時書信往來時,書寫有些隨意,不太端正,因此叫做行書。
  2. 行書一般用做草稿或書信。
  3. 行書類乎草書楷書之間,偏向于楷書的也有人叫「行楷」,偏向于草書的叫「行草」。行書比草書容易辨認。


唐朝--楷書(regular)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體。字形較為正方,不像隸書寫成扁形。
  • 楷書書寫較慢,只用於正式文章或公文。
  • 楷體書法最為著名的四大家是:
    唐朝歐陽詢歐體
    唐朝顏真卿顏體
    唐朝柳公權柳體
    元朝趙孟頫趙體
  • 楷書名人
    王羲之晉代的大書法家山東人,代表作有《蘭亭集序》。
    顏真卿唐代的大書法家山東人,他的筆道「蠶頭燕尾」。
    柳公權也是唐代的大書法家,陝西人,出生於顏真卿之後。他的楷書構體嚴謹,剛勁有力。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人稱「顏筋柳骨」。


  • 唐朝--狂草

    唐朝時,草書成為一種書法藝術,因此演變成為「狂草」,作為傳遞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經減弱,成為一種藝術作品,講究間架、紙的黑白布置,是否讓人能認清寫的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
  • 在狂草中,有「詞聯」符號,就是把兩個字(常見片語)寫成一個符號。
  • 書寫狂草著名的書法家包括是唐朝張旭懷素等。


  • 資料來源: Wiki百科

    初識書法(一)


    草書 :

    1. 書體名。為書寫方便、快速而產生的字體
    2. 大約起於漢代。
    3. 初創時稱為「章草」。
    4. 將隸書草率寫成,簡省點畫,保存波勢。
    5. 其字個個分離不相連綿。
    6. 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而筆勢連綴,上下兩字時時相連, 形成「今草」,即後世通行的「草書」。
    7. 亦稱為「草體」、「草字」。



    草書又區分今草,章草

    章草:
    1. 一種由隸書草寫而成的字體。
    2. 各字之間不連屬,流行於西漢。
    3. 其構造彰明,適用於寫奏章。
    4. 一說後人據史游的急就篇寫出的急就章而得名。

    今草:
    1. 流行於晉代以後的草體書法。
    2. 東漢張芝所創,有別於章草。
    3. 今草係在章草基礎上結合楷法,而去除章草波磔的筆法,一筆寫成,連綿不斷,即偶有不連,筆意亦不斷。
    4. 唐˙張懷瓘˙書斷上:「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若懸猿飲澗之象,鉤鎖連環之狀,神化自若,變態不窮。」
    5.亦稱為「破草」。



    PS:波磔(書法的撇﹑捺。也泛指書法的筆畫。)


    篆書:

    • 書體名。
    • 廣義的篆書,是指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及小篆等。
    • 狹義的篆書則指大篆及小篆。
    • 相傳大篆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小篆為李斯取史籀大篆省改成。
    • 現今所稱的篆書,則多指小篆而言。 王莽時六書之一,即小篆。

    隸書:
    • 書體名 。
    • (a) 篆書的簡化體,創始於秦,通行於漢、魏。
    • 早期隸書在字形結構上保留較多的篆書形跡,稱為「古隸」、「秦隸」;後來筆畫分出波磔,所形成的隸書稱為「八分書」。
    • 典型隸書的特點是:起筆逆入,呈蠶頭之形;收筆挑起,具雁尾之狀。
    • (b)楷書的別名。或作「今隸」。魏、晉至唐使用。




    如何區分臨與摹

    • 臨: 依著書畫範本摹仿。如:「臨碑」、「臨帖」
      一邊看著帖,一邊學著書寫。
    • 摹:仿效﹑照樣做。如:「摹字」﹑「摹畫」﹑「摹帖」。
    • 宋˙姜夔˙續書譜˙臨摹:「惟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
      將要仿效的書畫墊在半透明的紙下面,照著描寫。





    古代文人書寫時何時用楷書?何時用行書?何時用草書?


    • 楷書:正式文章,公文等等 。
    • 行書:信手拈來,如草稿,筆記等等(行書一般用做草稿或書信) 。
    • 草書:信件給較親近的朋友等等 。
    • 狂草:狂草作為傳遞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經減弱,成為一種藝術作品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


    2008年5月26日

    豫西靈寶刺繡的風格與工藝





    1. 刺繡,河南民間又叫
    “扎花”,工藝淵遠流長。

    2. 河南省的“
    汴繡”、“洛繡”均名揚天下,並在中原地區的廣大農村傳播、發展起來。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3. 刺繡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男女的衣著服飾、繡花荷包、扇盒、佩飾掛件、新娘的繡衣褲、披肩及繡花襪底;幼童的衣帽、布制玩具、虎頭鞋等等,樣樣離不開繡,並以精妙的構思,細巧多變的針法,反映出河南婦女的聰明才智,成為精美的藝品,不僅美化自己的生活,而且體現出情愛和偉大的母愛.
    (呼應陳夫人的 “母親的藝術”)

    4. 在河南的民間刺繡中,以豫西地區靈寶縣的民間刺繡最為突出。靈寶婦女,人人心靈手巧,
    刺繡手藝剪紙的技能,都是“母女相傳,代代傳承”。按當地的風俗,男女舉辦婚禮時,婆家只提供新房,床櫃等大件傢具,餘者全都由娘家陪送。新娘的嫁妝中,除箱櫃和被褥外,便全部是新娘的繡品,如披肩衣裙。被面、枕頂、床飾、帳沿、門簾、桌圍、椅墊、繡花鞋及各式繡花墊、襪底等等,另外一部份煙布袋、香荷包、錢包、繡花手帕等,則是新媳婦過門後,拜見長輩,待妯娌們的見面禮,並以此向公婆和前來賀喜的親友們,顯示自己心靈手巧,給婆家人留下好印象。

    河南靈寶民間刺繡獨特的地方風格,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題材豐富多樣,作品多屬生活實用型

    靈寶民間刺繡的圖案紋樣,
    一般多采用喜慶、吉利的象徵
    或是通過字音相同的“諧音”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願
    如“蓮生貴子”、“喜鵲登梅”、“麒麟送子”、“鴛鴦戲水”、“並蒂蓮花”、“鳳凰戲牡丹”、“鯉魚穿蓮”、“百鳥朝鳳”、“獅滾繡球”、“鳳戲牡丹”等等。

    2、傳播愛情,表現愛是作品的主題

    靈寶又是戲曲藝術之鄉,各種民間戲曲如“道情”、河南梆子”,還有“皮影戲”等,深受當地群眾所喜愛。因此,民間戲曲、皮影藝術中故事情節,服裝、色彩和人物造型,
    都被直接或間接地移植到民間繡品中。寄託著姑娘們對愛情生活、美滿婚姻的快樂心情。婦女們給子女們繡制的童帽、兜肚、布老虎、香布袋等,更是傾注了全部的

    愛。

    3、民間刺繡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

    民間的風俗習慣,給靈寶民間刺繡創造提供了充分顯示婦女
    勤勞、智慧的機會和條件(婚喪嫁娶和重大節日),反過來說,民聞刺繡又給當地的民風、民俗鋪陳了美好、神秘的色彩。

    A. 姑娘出嫁是大喜臨門,因此必須是“藍緞鞋、繡紅花.過了門就當家”

    B. 新郎、新娘的新房 “鴛鴦枕、龍鳳帳,紅綢子門簾繡風凰”

    C. 新娘子的嫁表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有民謠為證:

    王小姣作新娘,趕繡嫁農忙又忙.
    一更繡完前大襟,牡丹富貴開胸膛;
    二更繡完表四角,彩雲朵朵飄四方;
    三更繡完羅衫邊,喜鵲登梅送吉祥;
    四更繡完並蒂蓮,夫妻恩愛喜洋洋;
    五更繡完龍戲鳳,比翼雙飛是鴛鴦。

    D. 婦女生育“作滿月”也非常隆重。姥姥家要送虎頭靴,虎頭帽,繡花肚兜,相公帽(都離不開刺繡)。

    E. 五月“端陽節”是漢民族的重要節日。
    民謠說:“五月端陽太陽紅,做個香袋驅毒蟲。”


    4、完整地保留和繼承了刺繡的傳統技法

    靈寶民間刺繡代表性的針法是“拉鎖子”、“辮子繡”和“打子繡”。除此以外,經常使用的針法還有“包針繡”、“納紗繡”、“平針”、“盤金”、“補繡一”等等傳統技法。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繃花”和“補繡”技法:

    A. 繃花,是以針引單線,廖廖數針作放射狀,繡出生動的花朵,雖屬輔助技法,但卻在繡品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這種針法,一般多用在
    布制玩具上,如在威嚴的虎的額頭上和兩肋處各繃一朵小花,使兇猛的獅虎露出幾分憨態,形象十分逗人喜愛。

    B. “補繡”,在繡品中運用更為廣泛。其特點是能使繡出的物品,產生一種
    浮雕的效果.

    “補繡”又細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填補繡”:其手法類似“疊繡”,是採用布、綢或其他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圖案,以棉花填入底料中,再用針將圖案花邊周圍鎖邊繡牢,從而使圖案紋樣凸起,出現立體的效果。這類繡品多見於兒童兜肚、枕頭頂、童帽上. (是陳夫人指的 “貼布繡”嗎?)


    (2)
    “挖補繡”: 技法較為複雜,通常以白色為底,再以黑、青色布剪成所需紋樣,用刀刻去圖案不需要的部位,並在縷空處襯以鮮艷的各種布料,這種挖補繡法,在黑色紋樣中襯托出色彩鮮艷的圖案,對比強烈、明快,根出效果。
    這種繡法多使用在繡製鞋墊、襪底等生活用品中.
    (同日本拼布藝術所稱的MOLA)

    (3)“留邊疊繡”,此種繡法技法繁雜.其手法是先將剪好的原樣一片一片地用布包貼起來,再拼貼到底料上(底料色彩仍以黑青為主),再用各種色彩線,由圖案中心向外用平針繡實。繡制時,在紋樣的邊沿均勻地留出一條細線,白色的輪廓襯托在色彩繽紛的圖案底料上顯得十分別致。(作法再cheak?)


    文章來源: 中國網

    http://big5.china.com.cn/city/zhuanti/08wskhn/2008-04/10/content_14782691.htm

    2008年5月16日

    蘇繡針法

    蘇繡--手工刺繡针法介绍

    1. 直針:
      完全用垂直線繡成形體,線路起落針全在邊緣,全是平行排比,邊口齊整。配色是一個單位一種色線,沒有和色。針腳太長的地方就加線釘住,後來就演變成鋪針加刻的針法了。
    2. 盤针:
      盤針是表現彎曲形體的針法。包括切針、接針、滾針、旋針四種。其中切針最早,以後發展到旋針。
    3. 套針:
      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明代的露香園顧繡,清帶的沈壽時,就進一步發展了。
      單套:又名平套。其繡法是:第一批從邊上起針,邊口齊整;第二批在第一批之中落針,第一批需留一線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針;第三批需轉入第一批尾一厘許,爾後留第四批針的空隙;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厘許……;其後,依此類推。
    4. 擻和針:
      又名“長短針”、“羼針”。這種針法是長短針參差互用的,後針從前針的中間羼出,邊口不齊,有調色和順的長處,可用來繡仿真形象。
      我國傳統刺繡基本技法,蘇繡主要針法之一。參針的一種。又名“長短針”、“羼針”。針法的組織與散套大同小異。敞套針線條重疊,較渾厚,針迹隱伏於線條間;擻和針線條平鋪,較平薄,針迹顯露。刺繡步驟:由內向外進行。第一皮用長短線條參差排列。第二皮用等長線條上下參差間隔,嵌入第一皮線條的空隙小。第三皮與第一皮線條末尾相接,以後各皮照此類推。線條組織較靈活,不受色彩層次限制,因而鑲色和順,適宜於繡花鳥、人物、樹石、書法等。
    5. 搶針:
      又叫戧針,是用短直針順著形體的姿勢,以後針繼前針,一批一批地搶上去的針法。可以說,這種針法是直針的發展。
    6. 平針:
      是用金銀線代替絲線的繡法。其方法:先用金線或銀線平鋪在繡地上面,再以絲線短針紮上,每針距離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繡紋樣而迴旋填滿,有二、三排的,也有多排的。紮的線要對花如十字紋,如同紮鞋底花紋。
    7. 散錯針:
      它以多種針法變化運用,達到陰陽濃淡適度,力求所繡的形體逼真。
      散整針:是套針、施針、接針、長短針兼用的混合針法。
    8. 編繡:
      它是一種類似編織的繡法。它包括戳紗、打點、鋪絨、網繡、夾錦、十字桃花、絨線繡等。這些針法都適用於繡圖案花紋,所以也可將它們稱爲“圖案繡”。
    9. 繞繡:
      這是一種針線相繞、扣結成繡的針法。打籽、拉鎖子、扣繡、辮子股和雞毛針,都屬於這一類。打籽:它是蘇繡傳統針法之一。可以用它繡花蕊,也可以獨立地繡圖案畫。
    10. 施針:
      施針是加於他針的針法。這種針法要求疏而不密,歧而不並,活而不滯,參差而不齊。
    11. 輔助針:
      這類針法不是獨立繡形體的針法,而是爲了增強所繡景物形似程度和神情的生動性所採用的輔助性針法。歸入這一類的針法有:輔針、扎針、刻鱗針等。
    12. 變體繡:
      刺繡中,有一些借助於其他工具、材料和工藝方法,使常規刺繡發生變化的特殊繡法,就是變體繡,其中包括染繡、補畫繡、借色繡、高繡、摘綾和剪絨等。染繡:元代繡品中的人物、花鳥多用墨描眉目,以畫代繡。染繡的方法,就是從這兒開始的,至今仍在沿用。


    按工藝分類

    • 亂針繡:
      顧名思義是針刺很亂的一種繡法,其實這是一種似亂不亂的刺繡,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用這種針法繡出的作品通常由直斜,橫斜線錯綜組合,交叉摻合而成,再經過一次再次的分層摻色,疏密,直至光、色、形相似爲止
    • 平針繡:
      平針繡相對亂針繡來講,線條的排列比較整齊,起針和落針都非常有規律,用這種針法繡出的作品較爲平整,在繡制植物尤其是花類時較爲常見。

    蘇繡針法圖示

    資料來源:蘇州廣播電視大學


    http://picasaweb.google.com/reginahung8/ciEGjJ?authkey=2HTrp37y2gY

    2008年4月19日

    湘繡工藝製作

    1. 制稿
    制稿是湘繡的第一道工序,一幅好的繡品離不開一個好的構圖。此時,設計者腦中對於藝術領悟能否完全轉換成版面,制搞是非常關鍵的一環。一個高明的制搞藝人,能夠完全的將他面前的照片,圖案,甚至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物體按照設計者的意識用素描勾勒在一張小小的蠟紙之上。

    2. 臨稿
    勾勒於蠟紙之上的素描之後,要用一根細小如發絲的小針按照繡稿的細線刺出勻稱的小孔。完成之後,將已經裁好的真絲緞面放於紙稿底部,臨拓出一張張的繡稿。

    3. 選料 :
    定義:根據繡品的種類和工藝表達要求選擇最佳的底料。
    原則:按單面繡、雙面繡選料;普通緞料和精品緞料選料。
    底料的介紹:湘繡是以素庫緞、素軟緞、硬緞、交織軟緞、透明尼綸等爲底料,用各色真絲繡花線純手工精心製作的高檔、昂貴的手工藝品。具有極高的裝飾性和收藏價值。
    主要品種及用途
    ①、素庫緞:簡稱硬緞,是一種材質較厚的真絲底料,主要以白、米黃爲主,因材質名貴,主要用於繡制極品、精品湘繡。
    ②、軟緞:材質較軟,以白色、仿古色爲主,主要用於繡制普通繡品。③、透明尼綸、透明真絲:以白色爲主,主要用於繡制極品、精品雙面繡。

    4. 印版 :
    印版定義:將製作好的手工模版用油墨印刷至底料(緞面)的過程。

    5. 配色:
    繡稿出來了,剩下的就是配線了,一般多種顔色,近兩千個色相,全靠配線藝人一雙眼睛根據設計者的思路配出恰當的顔色。
    線料的介紹:線料主要分爲絲線、絨線、金銀線等。
    線料顔色介紹:湘繡繡線色彩的豐富,是與其他繡種區別的主要特點之一。
    據《雪宦繡譜》記載,有青、黃、紅、黑、白(以上正色)、綠、赭、紫、交、蔥(以上間色)9類,88種原色,因其深淺染製成745種不同的色彩。
    湘繡繡工認爲一切物象感光效果未必即能以700餘種色彩包括無遺。所以,湘繡用色基本上可稱爲"有色皆備"。

    6. 飾繃:
    意見繡品在刺繡之前需要將其緊緊繃於一個繡花棚架之上,並壓條,拉筋。在繡制的過程中還要根據需要換好幾次繃架。繃架根據繡品不同有大號的,中號的,小號的,高的,矮的,特大的,手繃近20多種型號,一般的繡品都選擇中號的繃架飾繃。


    8. 繡製:
    繡制在刺繡藝術中是極爲重要的一環。一幅好的繡品與一個技藝精湛的湘繡藝人是分不開的。通常一名湘繡藝人要達到繡制精品的程度非十餘年刺繡經歷不可,千針萬線遊走於繡稿之上,看線,選線,通常一名湘繡藝人要達到繡制精品的程度非十餘年刺繡經歷不可,千針萬線遊走於繡稿之上看線,選線,辟絲,分線穿針,斷線,一絲一縷上都極見功底 .

    9. 拆繃:
    拆繃相對於繡制來說比較的容易。將繡好的繡品細心拆下,除掉上面多餘的絨線和線頭。將已經繡好的繡品放鬆,拆下。但是整個過程需要非常的細心。

    10. 整燙:
    繡品繡制完成之後,應將其整燙。因爲繡線在近一百多度高溫下更能折射出絲質的光澤。讓整副繡品充滿了動感和活力。

    11. 飾裱:
    任何一件湘繡藝術品,都離不開精心飾裱。也是繡品的最後的工序。通常,一件繡品在飾裱和框架的選擇方面應與繡品的構圖和顔色搭配。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