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6日

初識書法(一)


草書 :

1. 書體名。為書寫方便、快速而產生的字體
2. 大約起於漢代。
3. 初創時稱為「章草」。
4. 將隸書草率寫成,簡省點畫,保存波勢。
5. 其字個個分離不相連綿。
6. 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而筆勢連綴,上下兩字時時相連, 形成「今草」,即後世通行的「草書」。
7. 亦稱為「草體」、「草字」。



草書又區分今草,章草

章草:
1. 一種由隸書草寫而成的字體。
2. 各字之間不連屬,流行於西漢。
3. 其構造彰明,適用於寫奏章。
4. 一說後人據史游的急就篇寫出的急就章而得名。

今草:
1. 流行於晉代以後的草體書法。
2. 東漢張芝所創,有別於章草。
3. 今草係在章草基礎上結合楷法,而去除章草波磔的筆法,一筆寫成,連綿不斷,即偶有不連,筆意亦不斷。
4. 唐˙張懷瓘˙書斷上:「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若懸猿飲澗之象,鉤鎖連環之狀,神化自若,變態不窮。」
5.亦稱為「破草」。



PS:波磔(書法的撇﹑捺。也泛指書法的筆畫。)


篆書:

  • 書體名。
  • 廣義的篆書,是指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及小篆等。
  • 狹義的篆書則指大篆及小篆。
  • 相傳大篆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小篆為李斯取史籀大篆省改成。
  • 現今所稱的篆書,則多指小篆而言。 王莽時六書之一,即小篆。

隸書:
  • 書體名 。
  • (a) 篆書的簡化體,創始於秦,通行於漢、魏。
  • 早期隸書在字形結構上保留較多的篆書形跡,稱為「古隸」、「秦隸」;後來筆畫分出波磔,所形成的隸書稱為「八分書」。
  • 典型隸書的特點是:起筆逆入,呈蠶頭之形;收筆挑起,具雁尾之狀。
  • (b)楷書的別名。或作「今隸」。魏、晉至唐使用。




如何區分臨與摹

  • 臨: 依著書畫範本摹仿。如:「臨碑」、「臨帖」
    一邊看著帖,一邊學著書寫。
  • 摹:仿效﹑照樣做。如:「摹字」﹑「摹畫」﹑「摹帖」。
  • 宋˙姜夔˙續書譜˙臨摹:「惟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
    將要仿效的書畫墊在半透明的紙下面,照著描寫。





古代文人書寫時何時用楷書?何時用行書?何時用草書?


  • 楷書:正式文章,公文等等 。
  • 行書:信手拈來,如草稿,筆記等等(行書一般用做草稿或書信) 。
  • 草書:信件給較親近的朋友等等 。
  • 狂草:狂草作為傳遞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經減弱,成為一種藝術作品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


沒有留言: